庞众望亮相清华招生宣传片,网友:宣传也没用,农村孩子考不上!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5:16 点击次数:125
文|菊学姐,原创好文,欢迎转发分享。
一大早上,跟个废物似的,刷个新闻都哭了两次。
第一次,是看到上海某动物园里,一头小象被同伴围攻、霸凌的画面。
第二次,是因为清华大学发布的2025年招生宣传片《心之所向》。
关于那头小象,我不便展开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。但清华这部宣传片,确实让我忍不住看了两三遍。
本以为清华这种层级的高校,早已“自带光环”,哪里还需要招生宣传?于是,有人发视频吐槽:“现在清华大学,还有农村学子吗?”“清华就别宣传了,农村孩子根本考不上,讲了也是白讲!”
看到这样的吐槽,当时我就愣住了。
如果你真的看完了这只宣传片,就会明白——它根本不是给“考不上的人”拍的,也不是为了包装什么“农村逆袭”的故事,更不是营销给大众“感动一下”就完事了。
相反,它拍得很克制,很安静,却很真实。它想讲的,是“清华人”的精神内核,是那些真正走进大学的人,是如何在这里跌跌撞撞地成长,又是如何彼此搀扶着走向未来。
是的,我点开这支宣传片,确实是因为看到了庞众望的名字。
从“寒门少年”到清华学子,他的故事曾感动无数人。这次再次亮相招生片,我以为会是那种“农村励志模板”的叙事,结果却出奇地温和。
宣传片的开头,是一段安静的旅程。
灰暗的灯光下,是一座不喧嚣却庄严的殿堂。有人背着沉重的行囊,有人轻装出发;有人来自麦浪滚滚的中原,有人来自寒风凛冽的北地——不同的背景,不同的故事,最终走到了一起,在同一条路上,启程。
本科阶段,有的学生因学业迷茫踌躇不前,也有的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选择方向。老师轻声提醒:“任何时候,都可以选择重新出发。”
研究生阶段,有人顺风顺水,有人压力山大。有人质疑自我,有人想要放弃。老师又说:“吸收知识到创造知识,这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飞跃,但只要坚持,终会绽放。”
镜头一转,宣传片中出现了“姚班”学生——那是一群被称为“天才中的天才”的存在。看完那一段,我心里一沉:确实遥不可及。但紧接着,画面就来到了庞众望。
这也是引发网络争议的焦点之一。
片中他背着高得看不见头的行囊,一步步艰难前行。行囊上似乎贴满了标签,“家庭”“疾病”“责任”……这难道不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吗?
从小父亲精神分裂,母亲瘫痪,他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。年幼时,他就学会了一边照顾家人一边读书,换心脏手术的钱,是他母亲靠坐轮椅挨家挨户借来的。
但片子并不止步于“卖惨”,而是在描绘“前行”。
有人为他打着电筒照亮前路,有人为他悄悄抬一把行李,还有人轻声说:“累了就休息一下,没关系的。”这一幕幕,同学之间的温情相助,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自己在大学时的友情——真诚、不功利、不图回报。
宣传片不是在“制造苦难感动你”,而是在告诉你:真正的清华学子,不是永远都光鲜亮丽的,有时候他们也负重前行,只不过从不叫苦。
在我看来,这根本不是在宣传“农村孩子考上清华”这个已经被过度消费过的议题,而是借庞众望的故事,呈现清华学子在艰难之中自强不息、彼此扶持的真实氛围。
宣传片真正想打动的对象,不是屏幕外感慨“又是别人家孩子”的网友,而是那些正走在学术道路上踟蹰前行的人——告诉他们,这里有温度、有支持、有成长的空间。
这不正是在讲“清华人”的故事吗?
在清华,有老师温柔又坚定地引导你做选择,也有伙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相助。在这里,个体的奋斗不再是孤军奋战,而是汇入一股群体的温暖洪流。这才是这条宣传片真正想传达的信息:清华不仅是一所顶尖学府,更是一个可以让你“破茧成蝶”的土壤。
把庞众望的片段拎出来,曲解成“又在营销农村孩子逆袭”,未免太狭隘。谁说宣传片中出现了一个农村学生,就一定是给农村孩子打鸡血了?清华的招生宣传片难道只能拍穿西装讲AI的姚班天才?只能展示在国际顶会上闪耀的科研成果?难道不能拍一个,经历过生活泥沼却仍选择仰望星空的普通青年?
更重要的是,哪怕我们承认“清北的门槛对普通家庭来说越来越高”,也不能因此否定“宣传理想与希望”的价值。
你可以不考清华,你也可以考不上清华,但这不妨碍你从庞众望的故事中学到点什么。
——比如面对困境,不怨天尤人;比如身处泥泞,仍抬头望星;比如在没有光环的普通大学中,也能选择钻研学术,专注成长。
庞众望的出现,不是给农村孩子打气,更不是给中产家长制造焦虑。他的存在,就像是一面镜子——提醒我们:比起名校头衔,更重要的是面对命运时的那一股韧劲儿。
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,不是他“考上了清华”,而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努力生活的姿态。
这部宣传片最打动我的,不是清华的建筑,不是那些金光闪闪的科研成果,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如何在这所“大学”里,一步步长出自己的模样。
所以,与其说清华在宣传自己,不如说它在展示一种信念:无论你来自哪里,有什么样的过往,只要你还愿意攀登,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。尽管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,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。
菊以高洁会渊明,吾以文会友。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,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,每天努力码字,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、有趣、独特的教育观点。原创不易,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菊学姐